Tuesday, September 2, 2014

商務部對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進行反壟斷調查

北京新浪網 (2013-12-20 23:23)

張昊

  經濟觀察報從多個渠道獲悉,針對微軟在今年9月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及部分專利使用權一事,中國商務部已經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審查。該階段的審查將會加入反壟斷方面的內容。

  這使得這筆看上去已經“板上釘釘”的交易泛起波瀾。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大部分的國際和國內併購案都會在第一階段的30天內通過商務部的審查。更何況這筆交易已經在美國、歐盟、俄羅斯、印度和土耳其等地獲批。

  讓商務部慎重對待此事的原因之一,就是包括中興、聯想、小米等在內的國產手機廠商,非常擔心諾基亞會成為一家“專利怪物”,向他們收取高昂的專利費。

  他們的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諾基亞法律發言人馬克?達蘭特就曾表示:“直到現在,諾基亞並沒有大量地對外許可自己的專利。但是當手機業務剝離後,我們將會嘗試進行技術對外許可。”

  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如果按照諾基亞對外公佈的基本專利收費標準,即不超過銷售價格的2%,利潤率極低的中國手機行業將會受到極大衝擊,而且也會嚴重阻礙它們剛剛有所起色的國際化擴張。

  “幾家公司在第一時間就向商務部提交了相關報告,這可是個要命的事情。”某國產手機廠商人員趙松(化名)告訴經濟觀察報,“至少得讓諾基亞承諾,未來不收取超過目前水準的專利許可費。而且如果微軟和諾基亞需要向專利投資公司轉讓專利時,也得維持目前的專利許可條件。”
  蛻變的可能

  一個不再生產手機的公司,保留那麼多件專利組合有何用意?在微軟收購IBM支付的72億美元里,有50億美元是為了收購諾基亞設備和服務部門,剩下的22億美元是獲得諾基亞10年的專利許可。諾基亞則保留三塊業務,諾基亞解決方案與網路公司(NSN,即原來的諾基亞西門子)、地圖業務,以及負責對外授權諾基亞專利的Advanced Technologies。

  “如果微軟把包括專利在內的諾基亞全部業務打包收購,國內廠商就不會那麼擔心,畢竟微軟自己也要生產手機,它們彼此就會交叉授權。”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主任趙天武稱,交叉授權是手機廠商之間最常見的制衡方式,雙方都有自己的專利組合,所以他們不會輕易發起訴訟,而是更傾向於互相授權。

  而一旦沒有產品,這種制衡就失去了意義。愛立信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它在2011年出讓了所持有的索尼愛立信50%的股權,但它同樣沒有賣出專利。其CEO衛翰思毫不掩飾地對外宣稱:“任何想進入移動終端領域的企業都必須得到愛立信的專利許可授權。我們不是要賣專利,要的是獲得穩定的專利回報。”緊接著,它就發起了一系列專利訴訟案。

  “業內都認為,諾基亞的專利組合僅次於高通,是通信領域第二好的。”趙松說。公開資料顯示,諾基亞擁有與智能手機通信相關的標準必要專利1713件,非標準必要專利5647件。另外有消息人士透露,諾基亞為了在中國市場提起專利訴訟,已經註冊了10件涉及簡訊、近距離通信、視頻等領域的核心專利。

  致命的是,全球有20%的相關公司沒有跟諾基亞簽署專利授權,而它們幾乎全部都在中國。據趙松透露,諾基亞態度的轉變實際上在被收購之前就很明顯了。“有找它談簽約或者續約的,但它的訴求已經多少有些變化了。”

  這讓很多中國廠商感到不適,因為諾基亞此前在華的專利制度是比較寬鬆的。“那時它在中國有很強大的製造業,專利只是為了維護市場利益,原來可能只對100家中的兩三家收費。”趙天武稱。

  有業內人士稱,正是因為諾基亞的這種態度,中國政府才給予它足夠多的支持,它們甚至認為諾基亞要比高通更友善,這讓諾基亞有機會參與很多中國3G標準的工作。

  但諾基亞近幾年利用專利主動進攻的次數有所增加。去年,它針對HTC、優派和RIM等廠商發起了訴訟,就在不久前,諾基亞又一次向HTC發起了訴訟。趙松稱,除此之外,諾基亞已經把它的部分專利出讓給16家所謂的“Patent Troll(專利流氓,一般指沒有實體經營而以專利訴訟作為商業模式的專利投機人)”,使其間接攻擊競爭對手。

  “專利流氓把1000多組諾基亞的專利分拆,然後再組合,這使得它們可以拿到比2%更多的收入,然後再跟諾基亞去分成。”趙松坦言,這讓國內手機廠商惴惴不安,“運營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而且如果去開拓國外市場,成本也會非常高。”

  而對於諾基亞來講,這絕對是個好生意。在今年4月發佈Q1財報時,諾基亞CFO蒂莫?伊哈莫蒂拉表示今年專利授權將給公司創造6.53億美元的收入。如果按照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預估的數字,明年中國市場的手機銷售額將達到555億美元(包括國外品牌),諾基亞有可能拿到11億美元(2%的專利費)的專利收入,遠遠高於現在的水平。

  諾基亞中國區咨訊總監高翔並不認為專利會是未來諾基亞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剩下的三塊業務都很大,而且諾基亞在地圖和網路設備上也都很強。”

  有條件獲批

  儘管諾基亞的蛻變只是一種可能性,但中國的手機廠商們都希望商務部能考慮此次收購對中國企業及行業的影響。

  在記者拿到的一份《關於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對中國市場及行業的影響及建議》中,“禁止此項收購”被放在第一選擇,列出的理由是“將限制市場的公平競爭,削弱中國手機製造企業的競爭力,最終導致中國及全球消費者成為受害者”。而在第二選擇“附條件批准”中,列出了諸多避免諾基亞和微軟“濫用”專利的條件。

  “不讓交易通過的可能性不大,有條件的通過才是最可能的結果。”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平稱。”

  恰巧就在歐盟通過該交易後不久,歐盟反壟斷專員喬奎因?阿爾穆尼亞就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警告諾基亞,如果非法利用所持專利,歐盟將對它展開反壟斷調查,“諾基亞有可能利用其專利組合來獲取更高的回報。換言之,諾基亞可能成為一個‘專利投機者’。”

  而中國商務部的難處在於《反壟斷法》在2008年8月1日才開始實施,缺少大型企業併購的案例,更缺處理這種相對特殊案例的經驗。

  但這的確存在著影響整個行業的可能性,商務部絕不會掉以輕心。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續俊旗說,專利許可費的提升將大幅提升手機的價格,在價格敏感的中國市場,這將引發激烈的市場洗牌,對於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國內手機廠商,在面臨蘋果和三星公司的競爭中,生存將更為艱難。

  “至少得讓諾基亞承諾,未來不收取超過目前水準的專利許可費。而且如果微軟和諾基亞需要向專利投資公司轉讓專利時,也得維持目前的專利許可條件。”趙松稱。

  最近這段時間,各家本土公司都在密切關注這件事情的進展,甚至包括像三星這樣的國際品牌也擔心諾基亞有可能發起的專利戰。中國商務部第二階段的審查將歷時90天,這也是它們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的最後時間。

  制約創新的“武器”

  不久前,北大法學院教授張平參加了一次知識產權的沙龍,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被當成一個重點案例來討論。“它會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因為從現在看來,中國在未來的幾年會密集地經歷這樣的事情。”張平說,“我們都在思考專利制度會向何處去,它現在反而成了制約創新的‘武器’。”

  來自調研機構Patent Freedom的數據顯示,由Patent Troll發起的專利訴訟從2010年起就開始劇增,幾乎占到所有知識產權相關訴訟的七成。

  這是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比如一家Patent Troll用一件專利告30家公司,其中5家頑抗,25家同意和解。假設每一家和解金有50萬美元,那麼它就進賬1250萬美元。可能的支出是500萬美元,凈賺700萬美元。但實際上它也不會真的完全支出500萬美元,因為它可以隨時撤告,中止成本,賺取和解的那部分,絕大部分的關於知識產權的訴訟都不會進入審判階段。

  中興通訊知識產權總監王海波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我們到歐洲、北美去做市場,首先要做知識產權的成本測算、風險評估和機會挖掘,比方說當地知識產權的風險相對大一些,那麼這個產品的報價就要高一點。”

  “所有國家都痛恨Patent Troll,但很多國家都是事後審查,也就是事情發生之後啟用反壟斷法。我們很難在事前用專利法去約束,因為專利不必然導致壟斷,都是間接導致壟斷的。”張平稱。

  所以,這一次幾家中國本土公司強烈要求商務部事前審查。因為愛立信在印度發起的專利戰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地市場的穩定。在剝離了手機業務之後,它對低成本手機收取的專利費率提高了近十倍,使得諸如Micromax這樣的印度手機廠商生存艱難。而印度當局發起的事後調查已經很難彌補這幾年失去的市場機會了。

  中國有著和印度類似的市場,中低端手機是市場增長的核心,製造業相對偏低端,這是諾基亞專利組合可以直接打擊的對象。

  商務部雖然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表態,但它在這件事上的謹慎態度已經足夠說明問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1年簽署通過了《美國發明法案》,該法案對美國專利體系進行了重大修改,旨在促進美國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和刺激就業市場的複蘇。他認為Patent Troll是毫無生產貢獻、專靠敲詐他人成果發財的投機之徒,他還認為專利保護期限應當在保護知識產權和不妨礙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點。但是,他也坦承所有的專利改革才剛剛進行到“半山腰”。

  而陳松顯然無法寄希望於國家法律法規在未來的完善,因為對於他和他所在的公司來說,眼下這次就已經是命運的判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