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於2013年12月25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中國經濟論壇專家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
以下為演講實錄:
張國寶: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開完,在部署落實明年的經濟工作。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好像和以前的提法有點不一樣,以前有些文件講把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改革促創新發展,好像把創新兩個字擺到前面去了,是不是有更深的含義?後來我請教了有關起草人,起草人說沒有他們想的那麼多。但是可以看出,在經濟結構調整當中創新的重要性,在三中全會的通報當中有很長的一個篇幅講到創新問題,建議健全鼓勵原始創新、基層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一個很長的篇幅。但是這裡面的每一句話,恐怕都是一篇大文章。
我可能沒有前面三位老前輩他們那麼高的學術造詣,從理論上、法制上來進行嘗試,我只能講故事,從我自己的工作實踐當中碰到一些什麼事,有什麼感悟和大家進行一些交流。
最近由於工作關係,我到美國去看什麼呢?我們第三代核電的一個最關鍵的部件組泵,組泵就跟人的心臟一樣,核電站也是這樣,從它開始運轉,它裡邊的泵就不斷的泵,就好像把人的血液在身體里迴圈一樣,一直到核電站退役都在工作,如果它不工作了,心臟就不跳了,可見這個工作的重要。一瞭解這家公司,他的創始人是發明飛機的懷特兄弟,發明飛機以後,他自己就設立了一個飛機製造廠,曾經在美國曆史上是美國第二大企業,但是現在這個EMD公司很小,後來波音這些飛機製造企業起來以後,他就競爭不過他們,就改為生產汽車的某些零部件,當然也是很重要的零部件。後來轉到現在,生產核電站的組泵,當然也是技術含量很高的產品。但是企業的規模和當年來講已經小了很多。所以我就有一個很大的感悟,在工業領域當中要當一個百年老店,我感到實在太難了。
近兩年可能大家都註意到柯達、摩托羅拉、最近索尼也不行了,諾基亞這些曾經的世界品牌逐漸的推出了歷史舞臺,或者沒有了,或者被別人兼併了。諾基亞在移動通信發展過程當中,其中起過很好的作用,也是一個世界上銷售手機最多的企業,克強同志當副總理的時候,我陪同他到諾基亞,諾基亞的總裁在他們的會所,一個非常漂亮的河邊上請克強同志吃飯,我這個人有時候嘴不大把門,我就和諾基亞的總裁講,我說現在聽說一個蘋果,中國很多人在講蘋果如何如何好,我說諾基亞會不會哪天被人家競爭過了,你不行了?我講這個話,總裁臉上就很不高興,就說了我們不怕,他競爭不過我們,如何如何講了很多。我說怕不怕不是你說了算,是市場說了算。很多中國人都談到要買蘋果手機,沒有說要買諾基亞手機,我說你得註意到這一點,這一回談話不是很高興。但是後來不幸讓我言中,不管他自己願意不願意,諾基亞被別人兼併了。大家已經看到在手機領域當中,蘋果也好、三星也好,就開始崛起。所以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我經常告誡中國的一些企業,我說你們在某一個時間可能很輝煌,但是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自傲,要如履薄冰。在這個時候今天你的產品很暢銷、很名牌,也許過一段時間你就退出歷史舞臺了。這樣的歷史在我的工作生涯當中也非常之多。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不會造彩電,凡是有機會出國的人都弄個指標,首選買一臺彩電。所以國家下定決心要搞彩電,後來果然把彩電產業建立起來了,這裡頭實際上很複雜,因為做一個彩電,不光是大家看到的一個整體,要有一大堆東西都武裝起來。曾經我們國家彩色顯象管的電視機變成了世界第一,年產1000萬台,而且出口在世界上也獨占鰲頭。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液晶了,國內企業就在考慮,液晶將來會不會代替顯象管,也開了研討會,當時我也認識幾個在彩電行業的大佬,我問其中一位,我說液晶出來了,會不會哪天代替你?他說不會的,起碼20年不會有問題,儘管這樣國家還是搞了論證,請了業內最頂尖的一二百名專家論證今後顯示屏的發展方向,最後的結論專家們說液晶代替不了顯象管,結論是這個結論,說這個液晶只能用在筆記本電腦、小屏幕上,21寸以下,太大的35英寸以上還得用等離子,中間這一檔21英寸到35英寸左右還都用顯象管,這是專家們的意見。現在回想起來,專家的意見也有局限性。而且專家舉出了很多液晶的問題,比如說屏幕做不大,耗電等等。但是他們講的問題,後來恰恰是液晶發展要解決的問題,最後的情況大家都看到了。南韓、日本八代線、九代線、十代線都出來了,我們中國現在雖然也有京東方這樣一些企業還可以也做了,但是跟人家還有差距,市場占有率從我們原來1000萬臺電視機,但是現在顯示屏很多都是國外的。跟專家們的論證不一樣,並不是大家想像的筆記本電腦,液晶屏越做越大,而且也很清晰,並不是專家說的那種情況。那麼原來的那些電視機廠基本上不行了。這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像這樣的例子遠不止,我們的數位相機也是這樣。剛開始有數位相機的時候可能就幾十萬象素,後來一二百萬象素,個頭也不大,很小,大家玩玩。但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我也寫了個東西,就是說要重視數位技術的發展,後來也組織過專家論證,專家們說數位相機不可能代替光學相機,第一沒有它清晰度高、第二想擴大很難,柯達已經形成了全球的服務體系。就以北京市來講,多少個街道內就必有一個洗相店,早就給你準備好了,所以就把它否掉了。但我還堅持讓他們搞這項,我這流言蜚語也出來了,說張國寶喜歡照相,所以他讓我們搞這個東西。當時領導給我面子,撥了1000萬研究數位相機,但是1000萬搞不出什麼玩意兒。
儘管我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目前來講跟別的國家在數位技術上的競爭,我們還是比人家晚了一個節拍,這麼大的市場,我們沒有抓住。
我舉這個故事,就是創新的重要性。
我再講兩個故事。一個是華為,華為任正非、孫亞芳他們幾個人創業的時候,我就認識他們,一直到現在很了不起。早年的時候,剛改革開放我和一些領導人出訪到了一些國家,我們去日本看重數字交換機,叫模擬式交換機,日本人淘汰下來的。那時候華為開始有幾個人創業,那麼我們到了加拿大去參觀北方電信,他就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上有一片風景優美的風景區,有湖泊,生活條件非常好。有4000個研發人員,其中也不乏中國在美國、加拿大留學,留在那裡工作的人。當時我一看以後,我的心基本上涼了,我認為可能中國,我這輩子可能看不到我能趕上人家的希望。首先硬體條件我都沒辦法提供給我們的研發人員,他那個地方能夠吸引那麼多的科研人員,我們哪有那個條件?我們暫時做不到。所以我覺得估計在我這輩子沒有多大希望了。但是我預計錯了,現在的華為早已經把北方電信競爭過了,北方電信現在沒了。當年的那一批北方電信規模的企業現在很弱勢了。
華為為什麼能做到這樣?我也搜集了一些材料。華為確實在創新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我也搜集了一些數據。2012年華為銷售收入是2201億人民幣,研發費300億人民幣,占銷售收入比值13.7%。一般講國際上企業如果能拿出3%的銷售收入來搞研發就不錯了,但是5%的話更好了,說明你重視研發。但是華為的研發費用比例高達13.7%,這個在一般的工業企業當中可以說非常少。同時華為也認識到自有知識產權技術的重要性,開展了專利技術戰略,他們老跟人打官司,大家都知道,原來思科在路由器上跟人打了一場官司,最後庭外和解,但是這個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他們意識到了自有技術的重要性,所以就開展了叫做專利技術戰略。到了2012年底,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41948件,其中在外國申請的專利是14494件,累計獲得專利授權30240件。所以正是由於高強度的創新投入,華為能夠成長為一個世界矚目的高技術公司而脫穎而出,但是它可能還有別的一些因素,但是我認為創新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華為並不是很寄希望於政府對他的支持。
華為稍微小有名氣的時候,朱?基總理曾經到他那個地方去看,一看了,人家介紹不錯,朱?基馬上表態,你要什麼條件我支持你,你資金緊張,給你解決3億人民幣貸款好不好?他當著朱?基面說好好。但是我看得出來他並不是很積極。等到回來以後,我們堅決落實朱?基指示要給他貸款,他不要,他不願意跟你掛得太緊。到現在他都不上市,所以他並不是非常希望你這個政府一定要跟他掛得那麼緊,相反他在創新上下了很多工夫。
經過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我們的努力,我覺得中國的整體的工業技術水平實際上有了飛躍,我們雖然有很多問題,但總體來看,應該看到中國整體工業技術水平已經跟世界的技術水平有大大的縮小,而且在有些領域當中達到,甚至於超過世界性的水平,這一點我們也要看到。就整體來講我也給大家提供一些數據,就拿機械製造業為例,2000年我國機械裝備的工業總產值是1.44萬億元,2005年達到了4萬億元,增加了很多了,從一萬多增加到4萬多;2010年達到了14.38萬億,又翻了3倍到4倍,年均增長25%;2010年的資產總額達到4.4萬億,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相當於5年再造了一個機械工業,這是很了不起的,反映了我們製造業的進步。根據統計2009年機械產品的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金,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製造業的第一大國,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5%。我原來分管過的能源領域也是這樣,近十年來我國能源工業快速發展,也得益於我們的創新,我們裝備的國產化。
從2004年起,我國平均以每年1億千瓦的裝機速度增長,創造了奇蹟。不僅國內的電站全部採用了國產設備,2008至2012年還分別出口發電機組1452萬千瓦、1540萬千瓦和3012萬千瓦,這個數量有多大。最後一年2012年是1584萬千瓦,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五年共計出口了9236萬千瓦,向印度出口就達到4639萬千瓦,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力設備的提供者。可以看到我們裝備製造業的進步,是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這麼多數據可能有些同志沒有什麼概念,我就給大家講,80年代的時候,那個時候舉全國之力為500萬千瓦而奮鬥,全國就乾500萬千瓦。我們光一年出口3000多萬千瓦,一年裝機就到了1億千瓦。英國裝機容量大概7000到8000萬千瓦,中國每年裝機容量超過英國,不是一年兩年,是連續5年、6年、7年以這樣的速度來發展。過去有人講過買是買不來一個現代化,我現在深有體會,如果當年沒有搞創新,我們自己能做這些設備嗎?即使有那麼多外匯,拿到國際市場買,買一萬千瓦的發電設備沒有。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今年大家註意到沒有?羊肉漲價比豬肉要快,什麼人吃羊肉?少數民族。所以羊肉漲價快了以後,民族同志有意見,希望能夠平抑羊肉的價格。中央也很重視,我們有那麼多外匯儲備,我們拿點錢買不就完了嗎?大家都同意。結果一買發現國際市場上沒有那麼多羊肉,市場流通的羊肉能夠貿易的就10萬噸,而且你一買可能價格就上升起來了。其他也是這樣,如果我去買,也可能把發電設備的價格就提高了,所以我覺得我們一定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我前幾天碰到了我一個老朋友。他主動給我談起一件事情,他就講蘇州從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當中業績非凡,一共投入了多少要素呢?10年當中蘇州一共投入人力350萬人,包括外來的民工到蘇州就業的。使用土地104萬畝,就是說有104萬畝土地從農用地轉為了工業用地,創造了萬億元的產值,本級財政收入增加了1000億元,可以說蘇州是咱們改革開放非常佼佼者的一個城市,這些數字已經說明瞭這一點。但是他也講到了,這種靠要素高強度投入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維持了,你怎麼還能拿出104萬畝地來?拿不出來了,沒有了。那麼下一步蘇州靠什麼來發展?只有靠體制機制的創新,靠科技創新才能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不能靠原來的要素投資,增加人、增加土地、增加投資,單靠這個不行,一定要靠體制機制的創新、要靠技術的創新。
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後,在創新上前面我講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我們冷靜的看一下,我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我們和發達國家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也舉幾個例子。剛纔我講到華為的專利,我就講講中國的專利。2011年我國申請的國際專利一共是16406件,僅僅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三分之一的專利和美國的專利在技術含量上也有差距,2011年世界品牌500強當中,中國內地進入的品牌只有21個品牌入選,只有21個品牌進入到了世界的知名品牌裡面去。其中製造業僅僅有7個,美國239個、法國43個、日本41個,所以我們的品牌,我們的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